张冬代表哈尔滨工程大学侨联在市侨联十一届二次全委会上作典型发言
哈尔滨工程大学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1970年,在哈军工原址,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1994年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是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全国重点大学;学校现有教职工3199人,其中教授392人,副教授484人。“两院”院士9人,博士生导师298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9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各类在校生2.4万余人,其中本科生1.3万余人,各类研究生8000余人,外国留学生800余人。是海军在东北地区唯一选拔培养后备军官的依托学校。在学校的教职员工中,归侨8人,侨眷103人,海外留学人员74人。近年来,哈尔滨工程大学侨联在市侨联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下,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以依托载体、构筑平台、服务经济、服务社会、凝聚侨心为切入点,以在‘服务’上做文章,在‘感情’上下功夫为工作理念,发挥优势、突出特色,认真开展了一些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们的做法是:
一、发挥人才集中优势,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信息支撑和决策依据
在省市各级学术组织中,哈尔滨工程大学侨联都有很多的专家学者担任重要职务。校侨联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为省、市的发展提供决策建议,分别组织专家撰写了《黑龙江省应尽快发展核电装备制造业》和《哈尔滨市应发展核电装备配套产业》的调研报告,提出了事关我省、我市经济发展的建设性意见,分别列入了黑龙江省“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哈尔滨市科技发展规划。
2011年,哈尔滨工程大学侨联又组织三个学院的专家撰写了《黑龙江省应尽快发展海洋工程装备》的调研报告,得到了省政府的重视,目前正在组织有关部门、企业、大学、研究院所进行论证。同时,针对我市入冬后取暖需烧用大量煤炭,以致环境空气恶化,严重影响市民的身体健康问题,校侨联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哈市烟尘对人体呼吸系统的影响的调研和研究,提出了模块化安全集中供热建议,得到省有关部门的认同和支持。该项目一旦获得国家的支持,冬季也能还给哈尔滨市民一片蓝色的天空。
二、发挥国防特色高校优势,延伸工作手臂,为社会发展服务
一年来,校侨联按照市侨联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我校国防特色的优势,切实开展反映学校特色和优势的活动,较好地发挥了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一是积极承办了市侨联组织的“爱心伴成长”、“侨联大讲堂”走进校园、创业就业报告会等活动,共有约400名希望小学的学生来校参加活动并参观了解“哈军工文化园”。二是组织我校法学教授张冬为市侨商举办了专场法制讲座。三是开展核安全宣传活动。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泄漏后,校侨联组织制作大量展板,邀请核专家到中央大街、大型商场、学校启航中心等地进行核安全的宣传活动。四是协助市外侨办开展“2011年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冬令营” 活动。组织来自澳大利亚、巴西、德国、美国、印尼、日本等10个国家,共计342人参观了船舶博物馆、校史馆、图书馆、沙盘以及我校学生雕刻的雪雕艺术展等,有力的推动了海内外的文化交流。
三、发挥群体优势、突出侨联特色,努力扩大高校侨联的影响力
一年来,校侨联通过参与文艺演出、趣味运动会等途径,把学校的归侨侨眷组织起来,进一步增强侨联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并利用《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颁布实施二十周年的有利时机,配合省、市侨联大力开展《侨法》宣传日活动,不断增强广大侨界群众维侨护侨的自觉性。同时,按照市侨联的总体要求,建立海外人才信息库,积极参与《龙江人在海外》一书征稿工作。
四、发挥组织优势,培养侨联骨干,组织特色团队
哈尔滨工程大学侨联是2010年6月,经过党委统战部协商考察提名,报党委审核后提交会员大会选举通过组建的。新一届校侨联委员会由机械制造、法律、化工等专家和学校行政管理以及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一年来,校侨联通过网络和现代化手段,将在职人员和离退休人员的侨联工作结合起来,将国内的联谊活动与和国外的联系结合起来,将侨联的日常活动与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侨联工作团队。同时,学校党委将侨联工作纳入党委及统战工作的议事日程,一名学校党委副书记具体分管,统战部直接指导,从全校的高度全力支持校侨联独立地开展各类活动。
回顾过去我们豪情满怀,展望未来,我们充满希望。今后我们将按照市侨联的总体要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发挥优势,努力创新,积极参与哈尔滨市经济建设,主动融入哈尔滨发展新战略中,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